摘要
职位数量: 若干
招聘人数: 若干
学历要求: 博士研究生及以上
报名中
截止日期: 2026-02-24 23:27
工作地点: 东莞
公告详情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松山湖中心医院(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松山湖中心医院原名惠育医院,始建于1901年,落成于1903年,具有百年光荣历史。医院位于东莞、惠州、增城三市交界处,为广东医科大学东莞第三临床医学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市属综合性三级甲等公立医院,是东莞市区域医疗中心。
医院总占地面积5.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3.9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400张。年门诊服务量近150万人次,年住院服务量近6万人次,手术量近4万例,医院综合实力居全市前列。医院新建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床位233张,设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心脏外科、心脏康复科、心脏中医诊疗科等专科,配有杂交复合手术间、东莞市第一个空中转运停机坪等先进设施,是全市唯一一所能开展心脏杂交复合手术的医院。
科研工作成绩斐然
医院是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我院科教研水平处于全市前列,是广东医科大学东莞第三临床医学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协同医院、全国临床药师学员培训中心,广东医科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点、东莞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工作站,具备医学研究生、本科生、进修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完整的学位教育和继续教育教学体系。
拥有中心实验室、医学遗传实验室、精准药物个体化治疗、精准分子诊断、生殖医学、神经科学、呼吸慢性病研究、心血管衰老与心肌再生、消化疾病精准诊疗、肿瘤精准诊疗及基础研究、女性生殖肿瘤精准预防研究等11个东莞市重点实验室。
医院科研成绩突出,近年来获得科研立项20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厅级科研项目30项;获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科研项目1项、国家卫生健康适宜推广项目1项;承担注册类GCP项目 26 项;发表学术论文623篇,其中SCI论文138篇,单篇最高IF为35.5,核心期刊84篇,参编医学著作187部;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针灸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取得发明专利授权14项,实用新型专利138项,软件著作权20项,成果转化项目3项。
一、招聘计划
因发展需要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松山湖中心医院招聘博士后多名
01、合作导师及研究方向
博士后合作导师:林灼锋 研究方向:心血管代谢性疾病
博士后合作导师:黄功华 研究方向:基础医学、免疫、肿瘤与衰老
博士后合作导师:黄志刚 研究方向:肿瘤流行病学、肿瘤病因学
博士后合作导师:杨慧龄 研究方向:临床药理学
博士后合作导师:周志昆 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博士后合作导师:李莉 研究方向:天然产物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博士后合作导师:张晶晶 研究方向:神经生物学、脑血管病学
博士后合作导师:徐道华 研究方向:临床药学系、骨质疏松防治及肿瘤药理学
博士后合作导师:李绍新 研究方向:拉曼光谱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在癌症辅助诊断上的应用研究
博士后合作导师:杨芬 研究方向:药学/免疫抗结核研究
博士后合作导师:雷桅 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分子靶标与干预策略研究、心血管疾病分子诊断与精准医疗技术转化及临床应用、心血管疾病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创新及研发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技术创新与转化
博士后合作导师:颜利求 研究方向:冠脉腔内影像学与功能学指导的冠心病精准治疗、基于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构建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血管衰老与心肌再生
博士后合作导师:利民 研究方向:腹腔镜内镜多镜联合在腹部外科中的运用、消化内镜支架相关改性研究
博士后合作导师:廖勉勉 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肠道微生态与慢性肝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肝癌侵袭转移及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蛋白质修饰在肝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
博士后合作导师:胡君健 研究方向:帕金森病的致病基因和机制研究
博士后合作导师:刘爱军 研究方向:基于生化、细胞及动物实验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作用机制、基于元动力学及自由能计算研究蛋白质机器的工作机理、基于高通量虚拟/实验筛选及验证,获取关键药物靶点G蛋白偶联受体的先导药物候选分子
02、入站条件(招聘条件)
1.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恪守学术道德规范,无违规违纪等不良记录;
2.具有相关学科背景,品学兼优,身体健康;
3.首次申请入站人员年龄一般应在35周岁及以下,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
4.具备较好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近三年至少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收录的论文 1 篇(影响因子 3.0 以上);
5.不招收其他单位在职人员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03、待遇
1.基础薪酬:实行税前年薪制(含社会保险和公积金),年薪最高为65万元。
2.住房待遇:博士后在站期间,提供免费人才公寓,公寓设施完备齐全、可拎包入住。
3.人才政策:出站考核优秀者有较大机会留院工作并获得广东省事业编制。留院工作的博士后人员可额外获得东莞市博士后生活补贴50万元;并可按政策申请认定为东莞市特色人才,享受购(租)房补贴(最高可达600万元)、生活补贴、医疗服务、体检补贴、税收优惠、子女入学等待遇。
04、出站条件
必须以第一作者(排名第一)或通讯作者(排名末位)、项目主持者或第一发明人的身份和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松山湖中心医院(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为第一署名单位或完成单位获得业绩成果,同时满足以下两项条件(科研项目+成果产出):
条件类别:科研项目 具体要求: 满足以下任意一项:
主持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含国家博士后专项基金)≥1项;
承担横向课题≥1项(排名第一,经费≥50万元);
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且获得市级及以上科研资助项目≥1项。
条件类别:成果产出 具体要求: 满足以下任意一项:
发表中科院分区3区及以上论文≥2篇;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并获得授权;
科研成果转化金额≥30万元。
05、报名方法
如有意向,请将个人简历发送至dgssshzxyy@163.com。简历应包含联系方式、教育背景、学习及工作经历、研究方向、发表论文、科研项目、获奖等个人重要信息。
联系方式:叶老师 张老师 0769-81368806
06、科研平台支撑
近年来,医院规划建设了中心实验室、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心血管病研究所实验室等系列院级科研支持平台,拥有先进的实验设施和丰富的临床资源,为医学科技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1)中心实验室
中心实验室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包括细胞培养间,生化实验室等。设备投入249万元,现有凝胶成像仪、化学发光仪、样品冷冻研磨仪、多功能微孔读板机、正置显微镜、倒置显微镜、细胞培养箱、PCR仪、超低温冰箱、液氮罐、电泳仪等仪器设备,能够完成DNA/RNA,蛋白质等分子医学实验以及细胞培养、免疫荧光等细胞模型试验。
2)临床试验平台
拥有9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备案专业(耳鼻咽喉、肿瘤、内分泌、肾内、麻醉、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中医风湿免疫),6个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麻醉科、妇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医学检验科),近三年承接注册类药物/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项目26项,其中国际多中心项目3项,累计研究经费金额1300多万元,多个项目入组速度和数量排名全国前列,其中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研究项目获得最佳入组奖,多个项目入组全国排名前三。
3)心血管病研究所实验室
东莞市心血管病研究所设有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学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室。主要仪器包括 Thermal 多功能酶标仪和 EPPENDORF 普通和原位 PCR、Thermal 微量核酸检测仪、Azure 化学发光检测仪、Beckman分选流式细胞仪、AZUYAMA 组织芯片机、美国 ECHO 普通和荧光照相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可以进行分子生物学、病理形态学、细胞生物学、模式动物制备、基因测序等实验。下设中心实验室拥有 SPF 级屏障系统,用于小鼠、大鼠和豚鼠的饲养和繁育。实验中心技术平台建设:1.肿瘤动物模型:裸鼠移植瘤和转移瘤动物模型制备,自发肿瘤转基因和条件敲除的动物模型制备。2.分子病理学平台:组织芯片,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原位 PCR,DNA、RNA 和蛋白提取,PCR和Western蛋白印记。3.细胞生物学平台:建立细胞元代和传代细胞培养技术平台。脂质和电转的质粒转染以及病毒感染技术。细胞表型检测(增殖、凋亡、能量代谢、自噬、细胞周期、粘附、迁徙、转移和伪足形成等)。4.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真核和原核质粒构建,重组蛋白系统建立。蛋白质相互作用:co-IP、pull-down 和酵母双杂交。蛋白-DNA相互作用:CHIP等。蛋白结合DNA文库、信号肽筛选系统和 DNA 结合蛋白分析平台的建立。
实验室配置有各类型显微镜及图像分析系统,RT-PCR仪及凝胶电泳成像系统,流式细胞仪,免疫组化检测设备,细胞培养系列设备,可进行PCR、qRT-PCR、Western blot、ELISA、免疫组织化学、细胞分离/培养/移植、裸鼠体内成瘤等操作。
07博士后合作导师简介
林灼锋
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主任,广东医科大学心血管代谢病创新中心主任。
多年来从事FGFs 的临床、基础及药物开发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以探索“肥胖引发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研究目标,探索FGF21 、脂联素等细胞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病之间的关系及其具体分子作用机制;围绕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与代谢性疾病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1.阐明了FGF21参与调节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机理:首次明确FGF21与冠心病病变之间的关系,揭示了FGF21如何通过Srebp-2调节胆固醇合成以及刺激脂联素的表达分泌,最终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效应;并进一步阐明FGF21如何调节血压稳态和血管保护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分子机理。2.首次揭示FGF21调节机体糖脂代谢稳态及胰岛素增敏的分子机理,并进一步明确FGF21在运动改善机体代谢紊乱和心血管疾病病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分子作用机理。主持两项国家级重点项目、一项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项目、两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018年获国家 “万人计划”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特支人才计划)、2015年获万人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年获温州市580海外精英人才计划。202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8年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7年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二等奖、2016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Circulation、Cell Metabolism、Front Cardiovasc Med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
黄功华
博士,博士生导师,广东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广东省医学免疫与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协同创新发展中心主任
黄功华课题组长期致力于从分子、细胞及动物模型水平研究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树突状细胞与免疫微环境中其他细胞复杂的免疫调控网络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科学发现,2011年至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免疫学领域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Immunology、Immunity、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Science Signaling 和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等杂志发表论文。2013年9月回国至今,主持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指导课题组成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项目等项目。是美国关节炎研究基金会会士,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过敏反应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委。
黄志刚
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厅第六批高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东莞市优秀教师(2019),广东医科大学人力资源部部长
2007年6月获郑州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长期从事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科研方向为慢性病流行病学、肿瘤病因学。近年来主持省级项目3项,市厅级项目6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5篇(SCI收录15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副主编教材8部。学术兼职: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卫生统计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东莞市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
杨慧龄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年中南大学湘雅药学院获得药理学博士学位,多年来一直从事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caveolin-1功能相关研究。并率先设计、克隆caveolin-1基因的功能突变体(包括含His tag的全长基因表达载体,CSD缺失突变体,脂质结合域缺失体及慢病毒siRNA干扰载体)。前期研究发现caveolin-1能提高白藜芦醇在多种肿瘤细胞内蓄积与转运,而caveolin-1的脂质结合域是药物转运的关键结合域。近年来对慢性炎症对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作用以及EMT防治miRNA分子靶点干预进行深入研究。最近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202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2024,2022)和Acta Pharmacol Sin(2022), Medcomm(ESCI),cancer letters(2022),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2022);Therapy - Nucleic Acids(2020);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2020)以通讯作者或并列第一作者发表多篇慢性炎症与EMT发生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论文,主持了5项有关小窝蛋白-1功能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2013年获广东省首届扬帆计划高层次人才,2021年获评东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课题组在特发性肺纤维化及肿瘤防治方向有多年研究积累。
周志昆
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首届中药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
从事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研究方向:老年疾病及骨质疏松症防治。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澳门科学基金会、澳门基金会项目各一项,省、市级研究课题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相关的医学论文50多篇,主编或参与编写专著六部。获2020年度广东医学科技奖,获2022年度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
担任全国高等学校“十四五”药学新形态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药学概论》副主编,全国高等院校医学实验教学规划教材《药学实验指导》主编, “张大宁星”命名获得者、国医大师张大宁传承弟子,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养生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药膳食疗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李莉
博士,药理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在药用天然产物防治AD的作用机制研究领域已有近20年的工作基础,积累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Biotechnology Adva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Neuropharmacology、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Phytotherapy Research、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Psychopharmacology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广东省教育厅项目2项、广东省医学科学基金3项、广东省中医药局项目4项。
张晶晶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广东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扬帆计划-引进紧缺拔尖人才
2005年在南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7年获得德国马普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所(MPI-CBG)及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博士学位,随后于德国国家分子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工作。2011年回国任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曾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德国莱布尼茨学会-DAAD研究学者奖、广东省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动物学会斑马鱼分会优秀青年学者奖等。近年来以通讯或共通讯作者在PNAS, EMBO J, Autopha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0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专利6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科技部“发育编程与代谢调控”重点研发课题3项、德国莱布尼茨学会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7项。研究方向:利用斑马鱼及小鼠等多种研究模型探讨血管发育及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生机制。
徐道华
药理学博士,三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布朗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10项,已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七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成果交流会三等奖,广东省药理学会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东莞市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主要从事中药抗骨质疏松症作用及肿瘤药理学研究。
现任东莞市中药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医科大学中药与新药研究所所长,临床药学系及药理学教研室主任,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药理学会理事,广东省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社会发展项目同行评委,Advanced Science, IBUMB LIFE, Amino Acids,《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等杂志审稿人。
李绍新
理学博士,物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扬帆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检验科技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现就职于广东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广东省人才项目1项,广东省学科建设项目3项,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三十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主要研究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拉曼光谱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该部分通过研究人体细胞、组织和体液的拉曼光谱特性,结合深度学习、大数据等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发现、提炼、挖掘病理样本的光谱诊断信息和诊断特征,建立快速、灵敏、准确的疾病诊断与评价新技术、新方法。该部分研究内容涵盖循环肿瘤细胞的鉴定、病原体的鉴定、致病菌药敏特性快速检测、癌症早期诊断、泪液与汗液的拉曼光谱研究等。另一个研究方向是智能医学镜检技术开发,该部分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发展专用的医学镜检数字病理图像识别模型,将医学人工镜检替换为机器自动镜检,实现医学镜检技术的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该方向研究内容包括开发染色体自动核型分析AI系统,血细胞图像智能识别系统、真菌图像智能识别系统等。
杨芬
博士,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博士毕业于澳门科技大学
聚焦于多肽免疫抗结核研究。近三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澳门科技大学开放课题1项,东莞市重点项目1项,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等2项,参与了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等科研项目6项。部分研究结果已经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于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10余篇,H指数21,并获批了10项中国发明专利和2项国际发明专利(包括1项美国专利和1项澳大利亚专利)。Journal of Drug Delive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编委,Sc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青年编委。同时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医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委会青年委员,明粤眼视光产业学院理事兼秘书。
雷桅
博士,研究员,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澳门科技大学兼职硕士/博士生导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松山湖中心医院副院长、临床转化医学中心主任、检验科主任,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准检验专科主任、广东省心肺血管分子诊断与创新药物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心血管疾病分子靶标与干预粤澳高校联合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心血管发病机制与精准医学研究。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高层次人才、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重点培养对象和湛江市高层次人才(A类),获国家卫计委高级遗传咨询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遗传咨询资格。
目前在Circulation、Nat Commun、MedComm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22篇;申报发明专利25项;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发展重点专项等各级项目28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湛江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转化医学大会研究者奖(Investigator Award)、广东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广东省药理学会药理科技成果奖、“创新湛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担任中国药理学会表观遗传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智能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理学会理事、广东省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理事、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高血压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基础研究组委员、湛江市医学会精准医学与分子诊断学分会主任委员、湛江市临床基因检测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地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科技计划和国际合作项目,以及江苏、湖南等地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
利民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松山湖中心医院副院长,消化医学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普外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东莞市“最美医生”、东莞名医、南粤好医生、岭南名医,美国佛罗里达医院及香港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访问学者
长期致力于腹部内镜外科的基础、材料与临床研究工作,在Advanced Science、Engineering等国际、国内权威杂志作为第一(含共同)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三十篇,累计IF 35分。作为负责人承担省市重点课题十余项课题。获东莞市科技奖进步一等奖1次,主编或者副主编2部专著。担任现任美国疝外科会员,世界内镜医师协会肝胆胃肠微创外科联盟理事、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康复分会腹膜转移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胰腺癌内镜学组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内镜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协会内镜MDT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东莞市医学会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颜利求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松山湖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东莞市心血管衰老与心肌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东莞市心血管疾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长期致力于冠脉腔内影像学与功能学指导的冠心病精准治疗、基于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构建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以及心血管衰老与心肌再生等心血管疾病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在国际权威杂志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作为负责人承担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获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2019及2023年),获市厅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主编医学专著2部。担任东莞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冠脉影像与功能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泛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大湾区心脏协会 常务理事,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心血管病防治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大湾区心脏协会复杂高危冠心病介入分会常务委员等学术兼职。
胡君健
遗传学专业博士,副主任技师,广东医科大学博后合作导师,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东莞市精准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会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广东省医疗器械管理学会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委员
致力于神经退行性疾病致病机制的研究,在molecular neurobiology、J Biomol. Struct. Dyn.、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Front Mol. Biosci.等杂志作为第一(含共同)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4篇,主持省厅级课题2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
刘爱军
生物学博士、副研究员、博士后合作导师
长期致力于疾病致病机理及分子机制的研究工作,近5年以(含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Microbiology,Nature Chemical Biology,PNAS,Cell Reports,Protein &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PLOS Biology,Communications bi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近5年作为负责人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医科大学“基础+临床”特别专项等多项课题。
廖勉勉
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主要从事肝胆疾病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及中医药大健康与现化研究,擅长运用中医经典辨证结合现代先进诊疗技术治疗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胆石症、肝纤维、肝硬化及腹水、肝癌及癌前病变等肝胆疾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面上项目1项,广东省粤深联合项目1项,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深圳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和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重点项目1项;在Phytomedicine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8篇。
现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东莞市中医药学会风湿专业委员会委员。
微信小程序暂时不支持直接下载附件,可关注公众号“医护知音校园招聘”领取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XFrpyOj1WP9c2hg_AbEzwg
更多最新医学人才招聘资讯请关注医聘猫微信公众号(微信号:ymliepin)。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收资讯请关注高才博士后微信公众号(微信号:bshjob)。
更多招聘机会,扫码关注医聘猫公众号,专属求职顾问推荐工作机会
